新闻动态

火灾中救助他人的安全原则与方法

火灾中救助他人的安全原则与方法

火灾中救助他人需平衡 “救人紧迫性” 与 “自身安全性”,据消防救援数据,约 15% 的火灾伤亡者为 “盲目施救的群众”,因未掌握科学方法,既未成功救人,反而导致自身被困。需遵循 “安全优先、科学判断、量力而行” 的核心原则,结合火灾场景特点,采取差异化救助方法,确保 “救人更护己”。

一、火灾救助的核心安全原则:先保己,再救人

救助他人前需先评估自身安全,避免 “不顾风险、盲目行动”,核心原则可概括为 “三不救、三必救”:

  1. “三不救”:明确风险边界

    • 自身无防护不救:未佩戴防烟面罩、未采取防烟措施(如湿毛巾捂口鼻),禁止进入浓烟区域(浓烟中有毒气体浓度超 0.1% 时,3 分钟内可致人昏迷);

    • 火势失控不救:若火势已蔓延至整个房间、通道被火焰封堵,禁止强行进入,需等待专业救援人员(如消防队员)到场,避免 “与火赛跑”;

    • 超出能力不救:非专业人员禁止尝试 “高空救援”(如攀爬阳台救人)、“带电区域救援”(如电气火灾未断电时),此类场景需专业装备与技能支撑。

  1. “三必救”:优先救助重点人群

    • 近距离被困者必救:若被困者在同一房间或相邻区域(无火焰阻隔),且自身有防护,需立即救助(如引导老人、儿童沿安全路线撤离);

    • 失去行动能力者必救:发现昏迷、受伤、行动不便的人员(如残疾人、孕妇),在确保通道安全的前提下,需协助其撤离(如背负儿童、搀扶老人);

    • 明确位置者必救:已知被困者具体位置(如 “被困在 2 楼左侧卧室”),且通道可通行,需快速前往救助,同时告知外部救援人员被困位置。

二、科学救助方法:分场景应对,避免二次伤害

不同火灾场景(浓烟环境、封闭空间、高空被困)的救助方法差异大,需针对性采取措施:

  1. 浓烟环境中的救助

    • 自身防护:用湿毛巾捂住口鼻(毛巾含水量以不滴水为宜,折叠 8 层以上,过滤有毒气体效果达 60%),弯腰或匍匐前行(浓烟集中在上方,地面 1 米以下区域烟雾较稀薄);

    • 引导被困者:找到被困者后,需 “牵手或扶肩” 引导,避免其因恐慌迷失方向,若被困者昏迷,需将其身体放平,头偏向一侧(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),用衣物包裹其头部(减少烟雾吸入),拖拽其脚踝沿地面转移(避免直立搬运消耗体力)。

  1. 封闭空间(如房间、电梯)的救助

    • 评估安全性:救助前先触摸房门(手背感受温度,若门板发烫,说明门外有火,禁止开门),若门板不烫,缓慢打开一条缝隙,观察门外是否有火焰,确认安全后再引导被困者撤离;

    • 被困电梯处置:若发现他人被困电梯,禁止强行扒开电梯门(电梯可能处于悬空状态),需立即告知消防控制室或拨打 119,说明 “电梯位置、被困人数”,等待专业人员救援,同时安慰被困者 “保持冷静,切勿扒门”。

  1. 老弱病残孕群体的特殊救助

    • 老人与儿童:救助老人时优先 “搀扶或使用轮椅”(避免背负导致其受伤),儿童可采用 “怀抱式”(将儿童头部贴近自己胸部,减少烟雾接触);

    • 孕妇与残疾人:救助孕妇时需 “托住其腰部”,避免压迫腹部,行动缓慢撤离;轮椅使用者需优先选择 “坡道或电梯(仅火灾未蔓延至电梯井时可使用)”,若需走楼梯,需 2 人配合(1 人在前拉、1 人在后推,保持轮椅平稳)。

三、救助后的后续处理:及时反馈,协助救援

救助他人撤离至安全区域后,需做好 “后续配合”,提升整体救援效率:

  1. 清点与上报:记录救助人数、姓名(若已知),及时告知消防救援人员 “是否还有未撤离人员、被困位置”,避免遗漏;

  1. 伤员处置:若救助对象有外伤(如烧伤、划伤),需协助医护人员进行 “简单处理”(如用干净衣物覆盖烧伤部位,避免涂抹药膏);若出现呼吸困难,需将其转移至通风处,等待医护人员救治;

  1. 心理安抚:对受惊吓的被困者(尤其是儿童),需用 “温和语言” 安抚情绪(如 “已经安全了,救援人员会处理后续”),避免其因恐慌再次冲入火场。

火灾中救助他人的核心是 “理性判断、科学行动”,需明确自身能力边界,优先保障自身安全,再对重点人群开展救助,同时配合专业救援人员,才能实现 “高效救人、安全护己” 的目标,避免因盲目施救造成更多伤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