废品回收站因 “堆放大量易燃废品(纸张、塑料、织物)、空间杂乱、电气设备使用频繁”,火灾风险极高。据消防部门统计,废品回收站火灾多由 “电气短路、烟头引燃、废品自燃” 引发,且因废品堆积密集,火势蔓延速度快(10 分钟内可覆盖整个场地),扑救难度大,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。需通过 “全面排查隐患、精准整改、规范管理”,筑牢消防安全防线。
排查需聚焦 “可燃物管理、电气安全、消防设施” 三大核心领域,避免遗漏关键风险点:
可燃物堆放隐患
分类混乱:检查是否将 “易燃废品(塑料、纸张、泡沫)与可燃废品(木材、织物)、不可燃废品(金属、玻璃)” 混合堆放,尤其需关注 “废旧锂电池、打火机、油漆桶” 等隐藏危险品是否单独存放;
堆放规范:查看废品堆垛间距是否达标(堆垛之间≥1.5 米,堆垛与墙体≥0.5 米),高度是否超过 3 米(单层堆放),是否存在 “堵塞消防通道、遮挡消防设施” 的情况(如堆垛距灭火器不足 1 米)。
电气安全隐患
线路与设备:检查电气线路是否 “私拉乱接”(如用普通电线代替阻燃线)、是否穿管保护(线路暴露在废品堆中易被磨损),粉碎机、打包机等设备是否 “超负荷运行”(电机表面温度是否过高,超过 60℃需停机);
照明与充电:检查照明灯具是否为 “防爆型”(普通灯具高温易引燃周边废品),是否违规在废品堆旁为电动车、工具充电(充电设备过热易引发火灾)。
消防设施与应急隐患
设施配置:检查是否按 “每 500㎡配置 2 具 4kg 干粉灭火器” 标准配置,消防栓是否能正常出水(水压≥0.15MPa),是否配备 “消防沙、灭火毯”(用于扑救初期油类火灾);
应急准备:检查是否制定 “火灾应急预案”,是否明确 “疏散路线、灭火分工”,员工是否会使用消防设施,是否定期开展演练。
针对排查出的隐患,需按 “轻重缓急” 分类整改,确保短期内消除重大风险:
可燃物管理整改
分类分区存放:划定 “易燃区、可燃区、不可燃区”,用实体墙或防火卷帘分隔(易燃区与其他区域间距≥5 米),废旧锂电池、油漆桶等危险品需存放在 “防爆储存柜” 中,每日清理易燃废品堆中的杂质(如未熄灭的烟头、金属碎片);
控制堆垛规模:堆垛高度降至 2.5 米以下,每堆垛设置 “隔离带”(用砖石或金属板分隔,宽度≥0.5 米),禁止在堆垛上方搭建临时棚屋(避免棚屋材料掉落引燃废品)。
电气安全整改
线路改造:由专业电工重新敷设电气线路,采用 “阻燃电缆” 并穿金属管保护(管埋入地下或沿墙体固定,远离废品堆),安装 “漏电保护器”(额定电流≤30A),每季度检测线路绝缘情况(绝缘电阻≥0.5MΩ);
设备与照明管控:更换为 “防爆型照明灯具”(距废品堆≥1.5 米),粉碎机、打包机等设备加装 “过载保护装置”(过载时自动断电),禁止在站内为电动车充电,充电需到站外专用区域。
消防设施与应急整改
完善设施:按标准补充灭火器、消防沙(沙箱容量≥200L),修复损坏的消防栓,确保消防通道畅通(宽度≥4 米,无堆垛、车辆堵塞),在易燃区安装 “烟感探测器”(与简易报警装置联动,报警时发出声光提醒);
应急能力提升:制定 “简易应急预案”(明确 “报警、灭火、疏散” 三步流程),每月组织 1 次 “初期火灾扑救演练”(重点训练灭火器、灭火毯使用),员工需 100% 掌握 “拨打 119 要点、初期火灾处置方法”。
隐患整改后需通过 “常态化管理” 巩固效果,防止隐患复发:
日常巡查:每日下班前由专人开展 “消防安全巡查”,重点检查 “废品堆垛是否合规、电气设备是否关闭、消防设施是否完好”,记录巡查情况,发现隐患立即整改;
人员培训:新员工入职需参加 “消防安全培训”(不少于 2 小时),内容包括 “隐患识别、设施使用、应急疏散”,每半年复训 1 次,确保员工保持应急能力;
禁止行为管控:严禁在站内吸烟(设置 “禁烟标识”,配备烟灰桶),严禁使用 “明火作业”(如焊接、切割,确需作业需办理动火审批,清理周边 5 米内易燃物),严禁在站内住宿(避免夜间无人值守时火灾扩大)。
废品回收站消防安全的核心是 “源头管控、规范管理”,需摒弃 “重回收、轻安全” 的心态,通过定期排查、彻底整改、长效管理,将火灾风险控制在 “萌芽阶段”,保障人员与财产安全。
联系电话一:13908080854
联系电话二:139080808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