森林火灾具有 “蔓延速度快、影响范围广、扑救难度大” 的特点,据应急管理部数据,我国每年森林火灾中,约 70% 因 “发现不及时” 导致火势扩大,错过最佳扑救时机(火灾发生后 1 小时内为黄金扑救期)。森林火灾预警系统通过 “多手段监测、智能化分析、精准化发布”,能提前识别火灾隐患(如高温、干旱、人为火源),在火灾初发阶段发出预警,为扑救争取时间。依据《森林火灾预警监测系统建设技术规范》(LY/T 2586-2016),预警系统需结合 “地形、气候、植被类型”,构建 “空天地一体化” 监测网络,确保预警覆盖全面、响应快速,最大限度降低森林火灾损失。
森林火灾预警系统由 “监测子系统、传输子系统、分析子系统、发布子系统” 四部分组成,各子系统协同工作,形成 “从隐患识别到预警发布” 的完整闭环,避免因单一环节失效导致预警中断。
监测子系统是预警的基础,通过 “卫星、无人机、地面设备” 多维度监测,覆盖 “大范围区域、重点地段、隐蔽角落”,确保无监测盲区。
空天监测:覆盖大范围森林区域
卫星遥感监测:选用 “高分卫星、气象卫星”(如高分 6 号、风云 4 号),通过 “红外波段、热红外波段” 识别森林地表温度异常(火灾初发时地表温度会升高至 300℃以上),监测范围可达 1000km²/ 次,适合大面积原始森林、偏远山区;
无人机巡查:配备 “多旋翼无人机(续航 2-3 小时)、固定翼无人机(续航 5-8 小时)”,重点巡查 “卫星监测盲区(如山谷、密林)、人为活动频繁区域(如林区公路、景区)”,无人机搭载 “红外热像仪、高清摄像头”,能识别地面温度异常点(如未熄灭的烟头、野外用火),实时回传图像。
地面监测:聚焦重点地段与火源
视频监控:在 “林区入口、公路沿线、山顶制高点” 安装 “高清红外视频监控摄像机”(监控半径 5-10km,夜视距离≥1km),具备 “移动侦测、烟火识别” 功能,当检测到火焰、烟雾时自动抓拍图像,触发预警;
地面传感器:在重点林区(如自然保护区、古树名木周边)布设 “温度传感器、湿度传感器、风速风向传感器”,实时采集环境数据(温度≥35℃、湿度≤40%、风速≥5m/s 时为高风险),传感器数据每 10 分钟上传 1 次,电池续航≥6 个月(太阳能供电);
人为火源监测:在林区入口、景区设置 “火源探测仪”(如红外热成像仪、烟雾传感器),禁止携带火种进入;配备 “巡护人员定位终端”(北斗定位,精度≤5m),实时监控巡护人员位置,确保巡护覆盖无遗漏。
传输子系统负责将监测子系统采集的数据(图像、环境参数)传输至分析子系统,需适应 “林区地形复杂、信号薄弱” 的特点,采用 “多链路备份”,避免数据丢失。
传输方式选择
无线传输:大范围区域采用 “卫星通信、4G/5G 基站”,卫星通信适合无基站覆盖的偏远山区(传输速率≥2Mbps,延迟≤100ms);4G/5G 基站适合林区周边有信号覆盖的区域,传输高清视频时带宽≥10Mbps;
有线传输:重点地段(如监控摄像机、传感器集中区域)采用 “光纤传输”(带宽≥100Mbps,抗干扰能力强),避免无线信号受地形、气候影响(如暴雨、大雾会削弱无线信号);
应急传输:配备 “便携式卫星终端”,在传输链路中断时(如基站损坏),通过卫星终端临时传输数据,确保预警不中断。
数据传输要求
实时性:视频数据、温度异常信号传输延迟≤30 秒,确保分析子系统能快速响应;
稳定性:传输链路需具备 “自动切换” 功能(如 4G 信号弱时自动切换至卫星通信),数据丢失率≤0.1%;
安全性:数据传输采用 “加密协议”(如 SSL 加密),防止数据被篡改、窃取,保护监测隐私(如景区游客图像)。
分析子系统是预警的 “大脑”,通过 “大数据分析、AI 算法” 处理监测数据,识别火灾隐患,评估风险等级,避免 “误报、漏报”。
核心功能
火灾识别:采用 “AI 图像识别算法”(如卷积神经网络),分析卫星、无人机、视频监控传回的图像,识别 “火焰、烟雾” 特征(火焰识别准确率≥95%,烟雾识别准确率≥90%),排除 “云雾、晚霞” 等干扰因素;
风险评估:结合 “环境数据(温度、湿度、风速)、植被类型(针叶林易燃性高于阔叶林)、历史火灾数据”,建立风险评估模型,将森林区域划分为 “低风险(火灾发生概率≤5%)、中风险(5%-20%)、高风险(20%-50%)、极高风险(≥50%)” 四级,风险等级每 2 小时更新 1 次;
火源追溯:对识别的火灾点,结合 “无人机图像、地面传感器数据”,判断火源类型(如人为用火、雷击火),追溯火源位置(精度≤10m),为后续处置提供依据(如人为火源需追究责任,雷击火需加强巡查)。
算法优化与更新
定期训练:每季度用 “新采集的火灾图像、环境数据” 训练 AI 算法,提升识别准确率(如针对不同植被类型的烟雾特征优化算法);
自适应调整:根据 “季节变化(春季干旱、冬季易燃)、气候异常(如厄尔尼诺导致高温)” 调整风险评估模型参数,确保评估结果贴合实际。
发布子系统负责将预警信息传递给 “各级林业部门、扑火队伍、周边居民”,确保信息传递 “及时、精准、无遗漏”,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处置延误。
预警信息内容
基础信息:预警区域(如 “XX 林场 3 号区域”)、风险等级(如 “极高风险”)、预警时间(如 “2025 年 X 月 X 日 8:00-20:00”)、火源类型(如 “雷击火风险高”);
处置建议:针对不同对象推送差异化建议(如林业部门 “加强巡查频次”、扑火队伍 “做好待命准备”、居民 “禁止进入林区”)。
发布渠道与方式
接收对象 | 发布渠道 | 发布方式 |
各级林业部门 | 政务内网、应急指挥平台 | 弹窗预警(5 分钟内未查看自动电话提醒)、加密短信(含预警附件) |
扑火队伍 | 专用 APP(如 “森林防灭火指挥 APP”)、北斗终端 | 语音播报(APP 自动语音提醒)、定位推送(标注预警区域位置) |
林区周边居民 | 村广播、微信群、短信 | 村广播每 30 分钟播报 1 次、短信精准推送(基于居民手机号归属地) |
社会公众 | 官方公众号、气象预警平台 | 图文预警(含避险路线图)、推送频次(高风险时段每 1 小时更新 1 次) |
预警系统建设需结合 “林区类型(原始森林、人工林)、地形(山地、平原)、气候(干旱、湿润)”,制定差异化标准,避免 “一刀切” 导致系统适配性差、资源浪费。
原始森林与偏远山区(如长白山原始森林)
监测配置:以 “卫星遥感 + 固定翼无人机” 为主(覆盖大范围),辅以 “地面传感器(每 5km² 布设 1 个)”,视频监控选择 “山顶制高点” 安装(减少地形遮挡);
传输要求:采用 “卫星通信 + 光纤” 备份,卫星终端需具备 “抗极端天气” 能力(如 - 40℃低温、10 级大风);
分析重点:侧重 “雷击火识别、高温干旱监测”(原始森林人为活动少,雷击火占比超 60%)。
人工林与经济林区(如杉木人工林、果树林)
监测配置:以 “无人机巡查(每周 2 次)+ 视频监控(每 2km²1 个)” 为主,重点监测 “林区周边农田(防止烧荒引发火灾)、林区公路(防止车辆丢弃烟头)”;
传输要求:优先采用 “4G/5G 基站 + 光纤”,覆盖密度高于原始森林(每 10km²1 个基站);
分析重点:侧重 “人为火源识别(如烧荒、祭祀用火)、植被干燥度监测”(人工林植被单一,燃烧速度快)。
林区景区与居民周边(如森林公园、林区村庄)
监测配置:加密 “视频监控(每 1km²1 个)、火源探测仪(景区入口每处 1 个)”,增加 “人流统计摄像头”(监测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,便于预警时疏散);
传输要求:采用 “5G 基站 + 有线传输”,确保高清视频实时回传(便于识别游客违规用火);
分析重点:侧重 “实时烟火识别、人员密集区域预警”,预警响应时间≤10 分钟(游客密集,需快速疏散)。
监测设备
卫星:分辨率≥10m(红外波段),重访周期≤24 小时(确保及时更新监测数据);
无人机:红外热像仪测温范围 - 20℃-500℃,精度 ±2℃;高清摄像头分辨率≥4K,具备防抖功能(适应山地风大环境);
地面传感器:温度测量范围 - 40℃-80℃,精度 ±0.5℃;湿度测量范围 0%-100%,精度 ±3%;太阳能板功率≥10W(确保阴天也能供电)。
传输与分析设备
传输设备:卫星终端带宽≥2Mbps,4G/5G 模块支持全网通,光纤传输速率≥100Mbps;
分析服务器:CPU 采用多核处理器(≥16 核),内存≥64GB,存储容量≥10TB(存储历史监测数据),AI 算法识别响应时间≤1 秒。
预警系统需与 “日常巡护、应急扑救、灾后评估” 结合,避免 “重监测、轻应用”,确保预警信息能转化为实际防控行动,提升森林火灾防控效率。
火源管控
人为火源预警:当系统监测到 “林区公路有车辆停留、景区游客聚集”,自动推送预警至巡护人员,巡护人员携带定位终端前往核查,及时制止违规用火(如野炊、吸烟);
自然火源防控:当监测到 “高温干旱(温度≥38℃、湿度≤30%)、雷击高发时段”,发布 “禁火令”,关闭林区景区,禁止一切野外用火,增加巡护频次(从每日 1 次增至每日 3 次)。
植被与环境管理
植被干燥度监测:系统分析植被含水量(通过卫星遥感反演),对 “含水量≤15% 的易燃植被区域”,提前组织人员清理 “防火隔离带”(宽度≥30m,隔离带内清除杂草、枯枝);
气候适应调整:根据系统预警的 “暴雨、大风” 等天气,提前加固无人机停机库、视频监控支架,防止设备损坏导致监测中断。
初发火灾定位与扑救
精准定位:系统识别火灾点后,10 分钟内生成 “火灾位置坐标、周边地形图、植被类型”,推送至扑火队伍 APP,扑火队伍根据定位选择 “最短路线” 前往,避免迷路(山区地形复杂,传统定位易偏差);
资源调度:系统根据火灾规模(如 1 公顷以下为小型火灾、1-10 公顷为中型火灾),自动推荐 “扑火力量配置”(小型火灾派 10 人 + 2 台灭火机,中型火灾派 30 人 + 1 辆消防车),并通知附近林场支援。
火势蔓延预测与疏散
蔓延预测:系统结合 “风速、风向、植被类型”,预测火势蔓延方向(如风速 5m/s、南风,火势会向北蔓延),生成 “危险区域图”,推送至周边居民,指导居民向 “上风方向、无植被区域” 疏散;
交通管控:预警信息同步推送至交通部门,封闭 “通往火灾区域的林区公路”,禁止无关车辆进入,确保扑火车辆通行顺畅。
火灾损失评估
范围与程度:火灾扑灭后,系统通过 “卫星遥感、无人机航拍”,对比火灾前后的植被图像,计算 “过火面积(精度≤0.1 公顷)、植被烧毁程度(轻度、中度、重度)”,为灾后补种提供依据(如重度烧毁区域需重新造林,轻度烧毁区域只需补植);
火源追溯:结合火灾发生时的 “监测数据、巡护记录”,追溯火源原因(如人为用火需确定责任人,雷击火需分析雷击点分布),为后续防控提供改进方向(如雷击高发区域增加避雷针)。
系统优化改进
预警效果评估:统计 “预警准确率(实际发生火灾数 / 预警火灾数)、响应时间(从预警到扑火队伍到达时间)”,若准确率低于 90%、响应时间超过 30 分钟,需优化 “AI 算法(提升识别准确率)、传输链路(减少延迟)”;
设备维护:根据系统记录的 “设备运行数据(如传感器故障率、无人机续航)”,制定 “设备维护计划”(如传感器每 6 个月检修 1 次,无人机每飞行 10 小时保养 1 次),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。
为确保预警系统建设落地、长期发挥作用,需从 “资金、人员、技术” 三方面提供保障,避免因投入不足、人员不专业导致系统闲置。
政府主导:将预警系统建设纳入 “林业发展规划”,省级财政承担 “卫星、无人机、核心服务器” 等大额投入,县级财政负责 “地面传感器、视频监控” 的布设与维护;
社会参与:鼓励 “景区、林场企业” 投入资金,在其管理区域增设监测设备(如景区承担入口火源探测仪的费用),享受 “税收优惠、防控补贴” 等政策;
资金监管:建立 “专款专用” 制度,定期审计资金使用情况(如设备采购价格、维护费用),避免资金挪用、浪费。
运维人员培训:每季度组织 “系统运维人员(如无人机操作员、服务器管理员)” 培训,内容包括 “设备操作、故障排除、算法更新”,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;
扑火与巡护人员培训:每年开展 2 次 “扑火队伍、巡护人员” 培训,重点培训 “预警信息识别、APP 使用、疏散引导”,确保人员能正确理解预警内容,快速响应;
公众宣传教育:通过 “林区宣传栏、公众号、村广播”,向公众宣传 “预警系统的作用、预警信息的识别方法”(如收到 “极高风险” 预警需禁止进入林区),提升公众配合度。
技术合作:与 “高校、科研院所(如北京林业大学、中国林科院)” 合作,研发 “更适应林区环境的监测设备(如抗寒传感器、长续航无人机)、更精准的 AI 算法(如融合多波段数据的火灾识别算法)”;
应急备份:建立 “技术应急团队”,在系统出现故障(如服务器崩溃、传输中断)时,24 小时内到场维修,确保预警不中断;
标准统一:制定 “区域统一
联系电话一:13908080854
联系电话二:139080808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