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地区因 “建筑布局分散、消防设施滞后、用火用电习惯传统、青壮年劳动力外流” 等特点,成为火灾防控的薄弱区域。据应急管理部数据,我国农村火灾起数占全国火灾总量的 30% 以上,且因救援难度大、初期处置能力弱,火灾损失率是城市的 1.5 倍。农村火灾多发生在冬季(取暖用火)与农忙季节(秸秆处理),主要类型为农房火灾、柴草垛火灾、秸秆焚烧火灾。深入分析农村火灾防控的薄弱环节,针对性制定改进措施,是保障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、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。
消防设施覆盖率低
农村地区普遍缺乏标准化消防设施:90% 以上的自然村未配备消防栓,仅少数乡镇政府所在地有 1-2 具公共灭火器,且多因维护不当失效(如压力不足、过期未更换);微型消防站覆盖率不足 10%,多数农村火灾需依赖县城消防救援站,而农村道路狭窄、导航信号弱,消防车平均到达时间超过 30 分钟,远超 “黄金 5 分钟” 初期处置时间。
消防水源短缺且分布不均
自然水源:部分农村依赖河流、池塘作为消防水源,但冬季结冰、夏季干涸,枯水期无法取水;水源周边无取水设施(如消防取水码头、水泵),消防车需自带抽水泵,延误灭火时机;
人工水源:农村蓄水池、水井多为农业灌溉用途,水位低、水量小(单口井出水量不足 10m³/h),无法满足持续灭火需求;部分水井位置偏远,距离农房超过 500 米,取水难度大。
道路与通信条件限制
农村道路多为窄巷(宽度不足 3m),部分路段无硬化路面,消防车无法通行;山区农村道路蜿蜒陡峭,冬季积雪结冰后通行更困难;同时,部分偏远农村手机信号弱,火灾报警后需步行至村委会或乡镇政府求助,延误报警时间。
取暖与烹饪用火不规范
冬季取暖:农村仍有大量使用煤炉、柴火炉、火炕取暖的家庭,部分农户将煤炉靠近柴草、衣物(距离小于 0.3m),或用汽油、柴油助燃,火星外溅易引发火灾;火炕烟道堵塞未及时清理,高温烟气易引燃炕体周边可燃物;
日常烹饪:部分农户使用液化气罐时,软管老化未更换(超过 2 年)、阀门关闭不严,导致液化气泄漏;厨房油烟机油污长期未清理,受热自燃引发火灾。
电气线路与设备老化
农村农房多为自建房,电气线路安装不规范(如私拉乱接、电线未穿管),线路老化严重(部分使用超 20 年的铝芯线),无法承受大功率电器(如电暖器、电磁炉)负荷,易因短路、过载起火;部分农户使用 “三无” 电器(如劣质电暖器、旧电饭煲),设备本身存在安全隐患。
柴草与秸秆处理不当
农村柴草、秸秆多堆放在农房周边(距离小于 5m),部分堆放在屋檐下、厨房旁,形成 “房前堆柴、屋后堆草” 的布局;夏季高温时柴草自燃,冬季取暖火星引燃柴草,成为农村火灾的主要诱因;部分农户露天焚烧秸秆,火星随风飘散,引燃周边农房或树林。
消防安全意识薄弱
农村居民消防安全知识匮乏,多数农户不知晓 “初期火灾扑救方法”“火灾报警要点”;部分农户存在侥幸心理,认为 “火灾离自己远”,不重视火灾隐患排查;老年人、儿童占农村常住人口的 60% 以上,老年人行动不便、儿童自救能力弱,火灾时易被困。
应急处置能力不足
农村缺乏专业消防力量,村委会工作人员、村民小组长为兼职消防人员,未接受系统培训,不会使用灭火器、消防水泵;火灾发生时,村民多自发扑救,但因无组织、无防护装备(如防火服、防毒面具),易造成人员伤亡;部分农户火灾后慌乱逃生,未关闭门窗、切断电源,导致火势扩大。
监管与宣传力量薄弱
农村消防安全监管由乡镇政府负责,但乡镇消防管理人员不足(平均每个乡镇 1-2 人),无法覆盖所有自然村;消防安全宣传形式单一(多为张贴海报),针对性不强,老年人、儿童难以理解;农忙季节农户无暇参与消防培训,宣传效果有限。
分级配置消防设施
自然村层面:每个自然村配备 1 个 “消防应急箱”(含 2 具 4kg ABC 干粉灭火器、1 条灭火毯、1 把消防扳手、2 个手电筒),放置在村委会或村民活动中心,明确专人管理(如村小组长),每月检查一次;
乡镇层面: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标准化微型消防站,配备消防摩托车(带 100L 水罐、消防水泵)、正压式空气呼吸器(2 套)、破拆工具(1 套),配备 5-8 名专职消防队员(由乡镇工作人员、退伍军人组成),24 小时值班;
重点区域:农村集市、养老院、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,每 50㎡配备 1 具灭火器,安装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(如悬挂式干粉灭火装置)。
优化消防水源布局
改造自然水源:在河流、池塘周边修建消防取水码头(宽度不小于 2m,坡度不大于 1:5),配备手动抽水泵(2 台 / 水源),冬季在取水点周边设置保温措施(如覆盖保温棉),防止结冰;
建设人工水源:每个自然村建设 1-2 个消防蓄水池(容积不小于 50m³),与农业灌溉水源分开,确保常年有水;在蓄水池周边设置消防栓(DN65 口径),配备水带(20m / 条,2 条 / 蓄水池);
整合现有水源:在农村水井、蓄水池周边张贴 “消防水源” 标识,标注水源位置、水量、联系人,确保消防车快速定位取水。
改善道路与通信条件
推进农村道路硬化与拓宽,主干道宽度不小于 4m,自然村内主要巷道宽度不小于 3m,确保消防车通行;在偏远农村增设手机信号塔,确保火灾报警时通信畅通;在村委会、村民活动中心设置 “火灾报警点”,配备固定电话(直连 119),方便老年人报警。
引导安全用火
取暖用火:推广 “清洁取暖” 方式(如电暖器、空气能热泵),对使用煤炉、柴火炉的农户,发放 “防火提示卡”,明确 “炉具与可燃物距离不小于 0.5m”“定期清理烟道” 等要求;组织村干部、志愿者定期入户检查,发现隐患立即整改;
烹饪用火:开展 “液化气安全使用” 培训,指导农户定期更换软管(每 2 年 1 次)、检查阀门密封性(用肥皂水涂抹接口);推广 “油烟机油污清理服务”,由乡镇政府补贴,每年为农户清理 1 次油烟机;
秸秆处理:严禁露天焚烧秸秆,推广秸秆还田、秸秆打捆回收等综合利用方式;对确需留存的柴草,要求堆放在远离农房(距离不小于 10m)、远离电线(距离不小于 5m)的空旷区域,采用 “上盖下垫” 方式(顶部覆盖防雨布,底部用砖块垫高),防止受潮自燃。
规范电气安装与使用
线路改造:对农村老旧农房电气线路进行改造,将铝芯线更换为铜芯线(不小于 2.5mm²),线路穿管保护,安装漏电保护器;由乡镇政府补贴改造费用(如补贴 50%),鼓励农户参与;
设备管理:严禁使用 “三无” 电器,乡镇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开展农村电器市场检查,查处劣质电器;指导农户正确使用大功率电器,避免多个电器共用一个插座;
定期检查:组织电工志愿者(如乡镇供电所工作人员、农村电工)每年为农户开展 1 次电气检查,重点检查线路老化、插座松动、设备漏电等问题,免费更换小故障部件(如插座、开关)。
开展针对性宣传培训
分层培训:对村委会工作人员、村民小组长开展 “消防骨干培训”,内容包括初期火灾扑救、灭火器使用、人员疏散;对老年人开展 “上门宣传”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(如方言)讲解 “火灾报警”“湿毛巾防烟” 等知识;对农村儿童开展 “校园消防课”,通过动画、游戏普及安全知识;
多样宣传:利用农村大喇叭(每日早中晚播报消防知识)、宣传栏(张贴图文并茂的防火海报)、微信群(推送火灾案例视频)等方式,扩大宣传覆盖面;在农忙季节、春节等火灾高发期,组织 “流动宣传车” 进村宣传,发放防火手册。
建立农村应急队伍
每个自然村组建 “村民消防志愿队”,由 10-15 名青壮年村民(如返乡青年、退伍军人)组成,配备简易灭火装备(灭火器、水带);乡镇政府定期组织志愿队训练(每季度 1 次),训练内容包括灭火器操作、水带连接、初期火灾扑救;火灾发生时,志愿队先开展初期处置,为专业消防救援争取时间。
完善应急处置机制
报警与联动:制定《农村火灾应急处置预案》,明确报警流程(村民报警→村委会核实→联系乡镇微型消防站→拨打 119);建立 “乡镇 - 村 - 户” 三级联动机制,村委会接到报警后,立即组织志愿队扑救,同时通知周边村民疏散;
疏散引导:在自然村内划定应急集合点(如村委会广场),张贴疏散路线图;火灾发生时,志愿队引导村民向集合点疏散,重点帮助老年人、儿童转移;
后期处置:火灾扑灭后,村委会组织清理现场,排查复燃风险;乡镇政府帮助受灾农户申请救助(如民政临时救助、保险理赔),尽快恢复生产生活。
农房改造防火措施
农村自建房改造时,推广使用防火材料(如防火彩钢板、阻燃门窗),厨房与卧室采用防火墙分隔;烟囱采用不锈钢材质,伸出屋顶高度不小于 0.5m,周边无易燃物;电暖器、火炕周边设置防火隔离带(用砖块砌筑,宽度不小于 0.5m)。
农村集市与节庆防控
农村集市设置临时消防通道(宽度不小于 3m),禁止占道经营;集市内配备移动灭火器(每 10 个摊位 1 具),安排专人巡逻;春节、元宵节等节庆期间,禁止在农房周边燃放烟花爆竹,划定集中燃放区域(远离柴草、农房),配备灭火器材与水源。
林业与农业火灾防控
山区农村在森林防火期(每年 10 月至次年 5 月)设置防火检查站,禁止携带火种进山;农田周边设置防火隔离带(宽度不小于 10m),禁止在农田内焚烧秸秆;配备无人机巡查,及时发现露天焚烧行为,联动村委会制止。
农村火灾防控需结合 “农村实际、农民需求”,通过 “设施完善、习惯引导、能力提升” 三管齐下,构建 “政府主导、村民参与、专业支撑” 的防控体系。只有让农村居民从 “要我防火” 转变为 “我要防火”,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农村火灾风险,守护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,为乡村振兴筑牢安全防线。
联系电话一:13908080854
联系电话二:139080808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