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一旦发生火灾,不仅会烧毁大量林木、破坏生物多样性,还可能蔓延至周边村镇,威胁人员生命财产安全。森林火灾具有 “蔓延速度快(可达 10-20m/min)、受地形气候影响显著、扑救环境复杂” 的特点,需精准分析成因、科学制定扑救策略,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。结合《森林火灾应急预案》与实际扑救经验,需从 “成因溯源、分级处置、科学防控” 三个层面构建应对体系。
森林火灾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,而是 “自然条件(易燃环境)+ 火源(点火因素)” 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中人为因素占比超 90%,是防控重点。
气候条件:高温、干旱、大风是引发森林火灾的关键气候因素。当连续 15 天无有效降雨(降水量<5mm),空气相对湿度<40%,地表枯枝落叶含水率<20% 时,森林进入 “高火险期”;风速≥5m/s 时,火焰可通过 “飞火”(火星被风吹散)实现跳跃式蔓延,蔓延速度较无风时提升 3-5 倍。例如,2023 年某地区夏季持续高温(日均气温≥35℃),导致地表可燃物干燥,仅 1 个月内就发生森林火灾 12 起。
地形与植被:山地地形(坡度>25°)会加速火灾蔓延(坡度每增加 10°,蔓延速度提升 20%),山谷、山脊等地形易形成 “狭管效应”,增强风力助推火势;植被类型方面,针叶林(如松树、柏树)因含大量树脂(燃点低至 250℃),火灾风险远高于阔叶林,且针叶林火灾多为 “树冠火”(火焰烧至树冠,燃烧剧烈),危害更大。
自然火源:主要包括雷击火与火山喷发,其中雷击火占自然火源的 95% 以上。夏季雷暴天气中,云层放电击中高大树木,可直接引燃树干或地表可燃物,且雷击火多发生在偏远山区,发现难度大,往往形成 “大面积火场” 后才被察觉。
生产生活用火:林区周边居民烧荒种地、祭祀用火(如清明烧纸)、野外烧烤是主要火源。据统计,约 60% 的森林火灾源于祭祀用火,此类火源多位于林区边缘,若风力较大,火星易引燃周边杂草,逐步蔓延至森林内部。
人为过失与故意纵火:林区作业人员(如伐木工人、勘测人员)违规吸烟、使用明火(如焊接作业),或未熄灭的烟头、篝火,均可能引发火灾;少数人为报复、寻求刺激等故意纵火行为,虽占比不足 5%,但往往火势蔓延快、扑救难度大,造成损失严重。
交通与电力设施:铁路、公路沿线的货运列车刹车片摩擦起火、汽车排气管火星,或高压输电线路短路(导线覆冰融化后断线,与树木接触产生电火花),也可能引燃周边植被,此类火灾多沿交通线、输电线路呈 “线性蔓延”。
森林火灾扑救需遵循 “打早、打小、打了” 原则,根据火势规模(一般火灾、较大火灾、重大火灾、特别重大火灾)分级响应,结合火灾类型(地表火、树冠火、地下火)采用差异化扑救方法。
立体监测体系:
地面巡查:组织护林员沿固定路线巡查(每日至少 1 次,高火险期增至 3 次),配备望远镜、对讲机,重点监测林区边缘、交通沿线;
空中监测:利用无人机(搭载红外热成像相机,可穿透烟雾发现隐蔽火点)对偏远林区巡航,每日巡航时长≥4 小时,高火险期启用直升机监测;
卫星遥感:依托气象卫星与林业卫星,实时监测林区植被温度,当监测到 “异常高温区域”(温度超过 60℃),立即推送预警信息至地方林业部门,定位精度≤1km。
火险等级预警:根据气候、植被含水率等因素,将火险等级划分为 “低(1 级)、中(2 级)、高(3 级)、极高(4 级)”,通过气象部门、林业部门官网发布预警,极高火险期内,禁止一切林区用火,关闭林区景区,疏散周边居民。
一般火灾(火场面积<10 公顷):
处置力量:调动当地林业站扑火队(20-30 人),配备风力灭火机(功率≥7.5kW)、灭火水枪、防火拖把;
扑救方法:采用 “直接灭火法”,扑火队员沿火场边缘,用风力灭火机吹灭地表火焰,灭火水枪喷射水流冷却可燃物,防火拖把清理余火,同时开挖 “防火隔离带”(宽度≥10m,清除隔离带内所有可燃物),防止火势蔓延。
较大火灾(火场面积 10-100 公顷):
处置力量:增派专业森林消防队伍(50-100 人),调用直升机(搭载水桶,单次洒水≥2 吨)、履带式灭火车(适应山地地形,喷水射程≥30m);
扑救方法:采用 “间接灭火法”,先扩大防火隔离带(宽度≥30m),阻断火势蔓延路径,再用直升机洒水压制树冠火,地面队伍清理隔离带内侧余火,避免 “复燃突破隔离带”。
重大及特别重大火灾(火场面积>100 公顷):
处置力量:启动跨区域应急联动,调动多支专业队伍(总人数≥200 人),协调空军运输机投放灭火弹(每枚灭火弹覆盖面积≥500㎡)、消防坦克(耐高温,可突破火墙);
扑救方法:结合气象条件,在 “有利时段”(如夜间风力减小、湿度上升)组织总攻,采用 “分割包围” 战术,将大火分割为多个小火场逐一扑灭,同时利用人工增雨作业(发射增雨火箭弹),降低火场温度、增加可燃物含水率。
扑火安全防护:
人员防护:扑火队员需穿戴防火服(耐高温≥500℃,防火时间≥10 分钟)、防火头盔、防火靴,携带自救呼吸器(有效时间≥30 分钟),禁止单独行动,每组队员配备 1 名安全观察员,监测火势变化;
撤离机制:当出现 “火旋风”(火焰形成旋转气流,温度超 1000℃)、风向突变等危险情况,立即发出撤离信号(如鸣笛、旗语),队员沿预设撤离路线(与火势蔓延方向垂直)快速撤离。
后期处置:
余火清理:火灾扑灭后,组织 “地毯式” 巡查(每日 2 次,持续 7 天),重点清理树根、腐殖层下的 “地下火”(用铁铲翻挖地表,浇水冷却),确保无复燃风险;
生态恢复:待火场温度降至安全范围(<30℃),开展植被恢复工作,优先种植本地树种(如阔叶林),提高森林抗火能力;
事故调查:成立调查组,通过现场勘查(寻找起火点、收集火源证据)、走访目击者,查明火灾原因,对人为纵火者依法追责,对违规用火者进行处罚与教育。
加强火源管控:在林区入口设置检查站,严禁携带火种进入;高火险期启用无人机巡查违规用火行为,发现后立即劝阻并依法处罚;推广 “文明祭祀”(如鲜花祭祀、线上祭祀),减少祭祀用火风险。
提升森林抗火能力:定期清理林区内的枯枝落叶、杂草(每年 1 次),降低地表可燃物载量;在针叶林与阔叶林之间营造 “防火隔离带”(宽度≥50m,种植耐火灌木),阻止针叶林火灾蔓延至阔叶林。
森林火灾扑救需 “尊重自然规律、科学高效处置”,通过精准预警、分级响应、安全防护,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,保障扑火人员与周边居民安全。同时,需强化源头防控,从 “减少火源、提升森林抗火能力” 入手,构建 “预防 - 扑救 - 恢复” 的全链条管理体系,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保护。
联系电话一:13908080854
联系电话二:13908080854